人工智能发挥赋能效用协力抗疫,彰显蓬勃创新
从AI测温、智能识别,到诊断辅助、病毒分析......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,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。AI产品及解决方案在特殊时期,落地之快、应用之广,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。
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出代表,人工智能以科技性、创新性、赋能性特质,不仅是支撑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,更是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。
发挥赋能效用协力抗疫
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打乱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秩序,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。业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补齐短板,在疫情监测、人员管理等领域发力,快速推动生产与应用落地。
2月4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业界发出“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疫情”的倡议,并从加大科研攻关力度、充分挖掘应用场景攻关产品生产、着力保障疫情期间工作生活有序开展、优化AI算法和算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。
人工智能产业界的发力重点,与政府的倡议不谋而合。
以AI智能疫情防控为例,中科闻歌疫情大数据一站式解决方案、中科慧眼的社群人员防疫体温检测AEB系统、阿里安全的“AI防疫师”等产品,快速上线并发挥作用。这些系统能够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,具有实时获取权威疫情数据和动态信息、支持本地疫情数据接入融合、预警和追踪高危人群等功能。
在此过程中,更出现了AI+红外测温等“明星应用”。AI测温技术具备“非接触”“直观”“24小时不间断”“处理量大”等优势,通过画面呈现出的不同颜色,直接判断“发热点”,迅速给出预警。该产品满足了疫情期间“快速、有效、安全”进行测温的需求,直接颠覆了传统的测温手段,迅速被采用推广。目前,旷视、澎思、深瞐、商汤等企业在AI测温市场领先发展。
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成效更加惊人。据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披露的数据,AI系统与该院70多例新冠肺炎病例评估结果准确性在87%,而新系统病变区域自动检测与传统手工勾画ROI的方法相比,将时间由5~6个小时压缩到了2~3秒。人工智能辅助医学诊断,极大提升了精准定量分析的效率。
AI机器人在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中,使用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。智能机器人能够承担消毒、测温、运输、问询等工作,可以在医院、工厂等多种场景下使用,避免人员聚集、交叉感染、保障人员安全。清扫消毒机器人、智能巡逻机器人、物流机器人、无人机等纷纷上岗。
抢抓发展机遇窗口期
在这个特殊时期,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呈现出落地快、范围广、效果显著等特点。究其原因,特殊形势催生了特殊需求,创造出更多应用场景。人工智能以颠覆性方式,直击需求痛点,实现效率倍速提升,得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快速发展。
这是不可多得的机遇窗口期。
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,人工智能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。很多国家已经将人工智能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。在国内人工智能已经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,国务院出台了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,近期人工智能更是成为“新基建”的代表。
可以预见的是,人工智能产业在疫情后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,大量的人工智能企业涌现,形成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化应用,开始深度产业化部署。
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共识。2020年1月,工信部发布“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入围揭榜单位名单”,甄选一批拥有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、发展潜力大的企业、科研机构等,聚焦17个重点领域。
人工智能企业应当抢抓机遇,将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作为产业创新、揭榜攻关的磨刀石和试金石。
从产业链层面来看,人工智能产业主要有三个核心:基础层、技术层及应用层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余晓晖在接受《人民邮电》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提供计算基础设施的企业要根据产品和应用需求,加紧研发支撑端侧AI计算需求的芯片,加快数据流通和共享,为上层算法平台和行业应用提供坚实基础;对技术层企业来说,要以业务为导向进行算法研发,利用技术优势建设开放技术平台,构建良好生态;应用层企业要利用好现有底层基础设施和开放平台优势,结合我国数据和应用场景的优势,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产品和服务,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。
在人工智能产业化起步阶段,应当注重产学研用协同,营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、齐头并进的良好氛围。同时,聚焦培育智能产品、突破核心基础、深化发展智能制造、构建支撑体系等重点方向,打造一批创新强、落地效果好的AI标志性技术、服务和产品,为产业界创新发展树立标杆和指明方向,培育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。
站在“新基建”的风口上,人工智能产业以何种姿态“起飞”,让我们拭目以待!
下一篇:科技向善 AI寻亲要温度更要理性
上一篇:暂无